监测程序“关口前移” 精准识别“防患未然”—— 东安区以流程优化破解防返贫监测“体外循环”难题典型案例
【摘要】为破解防返贫监测与低保、特困供养等政策落实中存在的信息壁垒、识别滞后问题,东安区创新推行“监测程序前置”机制,将防返贫排查嵌入农户政策申请“起点”,通过构建部门联动预警体系、强化三级协同排查网络,实现了风险农户“早发现、早纳入、早帮扶”。该做法有效避免了政策落实与监测识别的“两张皮”现象,为防返贫监测工作提供了可复制的基层实践经验。
一、案例背景
防返贫监测与民生政策落实存在三大堵点。信息共享“慢半拍”。农户申请低保、特困供养等政策时,农业农村部门往往“后知后觉”,等得知情况时已出现“纳入不及时”;识别标准“两张皮”。部门核查侧重各自政策要求,如民政部门关注收入是否达标,农业农村部门聚焦返贫风险,标准不统一导致识别偏差;基层重视“打折扣”。部分村干部认为“先保政策落实、再管监测识别”,甚至存在“怕麻烦”心理,致使监测程序沦为“补手续”。
二、创新实践:织密“前置监测网”破解三大难题
(一)程序前置:把好政策申请“第一关”。为有效加强防返贫监测工作第一时间发现防返贫致贫风险的能力,经东安区农业农村局深入研究,决定以村级为重点,在政策“起点”实现防返贫监测程序前置。也就是农户在申请低保、特困供养、房屋改造等政策时,要先行经过防返贫监测排查程序,以有效避免“体外循环”和“纳入不及时”的情况发生,切实强化防返贫监测质效。

东安区农业农村局召开会议研究防返贫监测程序前置事宜
(二)双线预警:部门联动打破“信息孤岛”。通过多次召开部门会商会议,建立起以区农业农村局牵头、各行业部门各负其责的风险农户筛查预警体系,将防返贫监测程序整合融入“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兜底保障等关键政策落实程序中。使得东安区在落实好防返贫监测工作要求,每月推送部门新增信息,并分类分级实地核实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村级申请信息共享,在农户申报其他政策的同时,农业农村部门即得到相关信息,实现了易返贫致贫对象的快速发现、快速预警。

东区召开部门协商会议推进防返贫监测工作
(三)三级联动:筑牢基层“责任链”。通过层层落实传导,统一了区、镇、村三级思想认识,将防返贫监测作为前置条件,探索建立了“两不愁三保障”成员单位多线合一协调联动,村党支部书记负总责的村级防返贫监测机制,充分发挥帮扶责任人、驻村第一书记、村“两委”干部、村专职联络员等基层骨干作用,凡涉及农户申请落实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大病救助等8类政策的,先履行防返贫监测程序进行识别认定,规范纳入,对这些重点预警的风险户,无论是否纳入监测对象,均不影响农户享受相关政策,全面抓牢抓实了防返贫监测帮扶工作。

镇村干部实地入户落实防返贫监测前置程序
三、经验启示: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发现”,以流程再造提升防返贫效能
通过程序前置与机制创新,东安区防返贫监测工作实现了大转变。识别时效进一步提速,主动出击第一时间掌握基础情况,早一步入户排查,避免了被动接受“体外循环”现象基本消除;群众满意度进一步提升,政策申请与监测排查 “一次跑腿、同步办理”,农户重复填表率明显下降。
(一)理念革新是前提。打破“重救助、轻监测”的惯性思维,将防返贫监测视为政策落实的“必选项”而非 “附加题”,才能从根源上避免“体外循环”。
(二)机制融合是关键。通过“程序嵌入”实现政策协同,既不增加农户负担,又能让监测数据“随申请而生”,破解部门信息壁垒。
(三)基层赋能是保障。明确村级“第一责任人”职责,配套简易操作流程和容错机制,才能让前置程序在基层“推得动、落得实”。
东安区的实践证明,只有将防返贫监测融入民生政策落实的全流程,才能构筑起“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的坚固防线,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供坚实支撑。
来源:市农业农村局
撰稿:于潇
校对:杨波
一审:于潇
二审:杨波
三审:周忠山
关联稿件: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黑公网安备2310000200000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