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龙凤茶楼论坛网石家庄,栖凤楼茶楼论坛永久地址栖凤阁论坛(全国信息)武汉 ,栖凤楼茶楼论坛详情海口龙凤茶楼论坛网 ,(一品楼ypl论坛)

  •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动态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动态

日期:2025-07-14 来源:市农业农村局
字号: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3


牡丹江市农业农村局                                                              2025年7月14日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我国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后,面对新的发展阶段提出的重要战略任务,能防止脱贫群众因突发风险返贫,守护民生底线,为共同富裕筑牢基础,持续缩小发展差距,既关系到民生福祉,也影响国家发展全局。绥芬河市绥芬河镇绥东村关于联农带农的探索,本质上是一场“小资源”的价值重构,用创新打破局限,用机制联结利益,用服务凝聚民心,这种“从小处着手、向深处发力”的实践,为更多类似村庄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振兴密码。请结合本地区工作实际,充分吸收并转化经验做法,进一步夯实脱贫攻坚成果,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二十年深耕“小农业”

绥东村“五联五带”绘就共富图景

——绥芬河市绥芬河镇绥东村的“五联五带”富民实践

【摘要】二十余年深耕“小农业、大作为”,从破解土地面积有限的发展困局入手,通过衔接资金引导三产深度融合,实施“五联五带”联农带农机制,构建起收益分红、吸纳就业、产业服务、代理代销、入股分红的多元增收体系。如今的绥东村,63%的村民(70余人)实现就近就业,村集体收入达99.55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3万元,合作社、股民、村集体“三方共赢”的格局已然形成,生动诠释了产业项目在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中的支柱作用,为“小地块”里走出“大振兴”之路提供了鲜活样本。

一、案例背景

绥芬河市农村曾长期被 “土地碎片化、规模有限化”束缚——人均耕地少、地块分散,大规模发展传统农业先天不足。但当地并未困于“小”的局限,反而锚定“新、奇、特”方向破局。从最初试种花卉、果蔬,到建成吊袋木耳基地,再到推广日光温室大棚、打造共享菜园,一步步将“小地块”改造成“精特园”,蹚出“小而精、小而特、小而美”的农业新路径。

产业起势后,新的挑战接踵而至。尽管绥东村已探索 “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但企业与农户间的利益联结仍显松散部分农户担心销路不敢扩种,合作社缺人手难拓规模,村集体在产业链中角色模糊,如何让产业红利真正“滴灌”到每一户,成为检验乡村振兴成色的关键考题。

二、创新实践

(一)入股分红“联”资源,聚沙成塔扩规模。2008年,绥东村注册全市首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市政花卉、蔬菜种植为起点,由村集体牵头打通市政采购渠道,当年就实现 “集体有收益、农户得分红”。随着合作社口碑渐起,村里主动降低入社门槛,通过“土地入股+现金入股”双模式吸纳村民,从最初的8户核心成员扩展到25户,种植规模从1万株花苗扩展至40多万株,年分红从每户200元增长至1000元,让“零散土地”聚成“发展资本”。

(二)岗位增收“联”就业,家门口挣“活钱”。聚焦“农民离土不离乡”需求,村里打造30㎡智慧农业菜园,推出“自主耕种+托管代种”双模式——市民认养菜园可自主体验农耕,也可委托村民全托管,仅此一项就带动12名村民年均增收2.4万元;6H日光温室大棚形成“观光采摘+亲子研学”产业链,旺季日均接待游客100余人,常年吸纳20余名村民务工,零工日均收入超130元,真正实现“田间变车间,农房变岗位”。

(三)服务护航“联”民心,精准滴灌解难题。村干部创新“大锅饭工作法”通过同吃一锅饭、同坐一条凳,将田间地头变为议事厅,形成吃饭听诉求的工作习惯。针对种植户“选种难、购肥贵、劳力缺”,包保干部逐户制定 “种植方案”——为8户对接优质菜苗,集中采购农资降低成本10%;春种秋收时协调4台农机具“巡回支援”,解决4户劳力不足问题。这种“服务跟着需求走”的模式,让村民自主经营积极性显著提升,2024年散户自主种植收入较上年增长3000元。

(四)产销衔接“联”市场,订单托底稳收益。构建“线下订单+线上代销”双保障网:线下与综保区、园林处签订长期供货合同,明确种植品种、收购价格,让农户实现“按单生产,不愁销路”;线上打造绥东臻品品牌,通过短视频平台直播采摘场景,2024年代销果蔬5000斤,销售额突破20万元。产业链上下游的紧密衔接,让农户从“埋头种”转向“看市种”,经营能力显著提升。

(五)收益兜底“联”底线,防止返贫筑屏障。2022年-2024年,绥芬河市投入衔接资金1086万元,建设光伏产业项目、智慧农业种植基地项目、共享菜园项目、果蔬种植基地智能温室项目等6个项目,每年为村集体增收55万元。绥东村虽然没有脱贫户和监测对象,但是项目收益金,依然作为处理突发情况的备用金,一旦出现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导致的突发情况,将第一时间给予援助,“未雨绸缪”的机制让村民吃下“定心丸”。

三、经验启示

(一)小地块能有大作为,关键在“特色突围”。绥东村的实践证明,土地规模不是乡村振兴的“拦路虎”。立足 “新奇特”做精特色产业,把零散土地转化为“精特种植园”“休闲体验场”,就能让“小农业”释放“大能量”。这启示各地需跳出“规模依赖”,因地制宜培育“人无我有”的优势产业,让土地效益最大化。

(二)利益联结是核心,要让农户“绑在产业链上赚钱”。从入股分红到订单种植,从岗位就业到代销服务,绥东村通过“五联”机制让农户深度融入产业链各环节,实现“人人有角色、户户有收益”。这说明,产业振兴不能只靠“企业跑”,更要靠“机制带”——唯有构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才能让产业红利真正惠及农户。

(三)党建引领是保障,干部要“沉下去”才能“带起来”。“大锅饭工作法”“包保服务制”等做法,彰显了村干部“把村民当家人”的担当。乡村振兴中,基层党组织和干部必须当好“主心骨”。既要懂产业、拓市场,更要知民情、解民忧,用“脚底板的功夫”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

(四)底线思维不可少,既要 “富口袋” 也要 “稳基本”。绥东村在无脱贫户的情况下仍设“防返贫备用金”,体现了“发展与安全并重 的智慧。乡村振兴既要追求增收速度,更要筑牢民生底线,通过建立常态化保障机制,为村民抵御风险“托底”,才能实现“稳步富、长久兴”。

来源:市农业农村局

撰稿:于潇

校对:杨波

一审:于潇

二审:杨波

三审:周忠山

关联稿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智能问答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