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龙凤茶楼论坛网石家庄,栖凤楼茶楼论坛永久地址栖凤阁论坛(全国信息)武汉 ,栖凤楼茶楼论坛详情海口龙凤茶楼论坛网 ,(一品楼ypl论坛)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府公报 > 2021年 > 第2期 > 市政府文件

关于2020年全市环境状况和环境?;つ勘晖瓿汕榭龅谋ǜ?/h1>

日期:2024-02-28 来源:市政府办
【字体:

市人大常委会:
按照《环境?;しā返诙咛豕娑ǎ骸跋丶兑陨先嗣裾Φ泵磕晗虮炯度嗣翊泶蠡峄蛘呷嗣翊泶蠡岢N裎被岜ǜ婊肪匙纯龊突肪潮;つ勘晖瓿汕榭?,对发生的重大环境事件应当及时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依法接受监督”,现将牡丹江市2020年全市环境状况和环境?;つ勘晖瓿汕榭霰ǜ嫒缦拢?br> 一、2020年环境质量状况
2020年,我市将生态环境?;すぷ髯魑幌钫稳挝窆岽┑缴缁峋梅⒄沟母鞲霾忝?,建立了上下联动、部门联动、区域联动的综合推进机制,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的成果:36项中央环境保护督查及“回头看”期间反馈的整改任务和296件信访案件全部完成整改,污染防治攻坚战圆满收官,建立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生态环境?;ば姓捶ㄓ胄淌滤痉ㄏ谓庸ぷ髁嵋橹贫鹊戎贫却胧?,推进了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工作中,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和全市生态环境?;ご蠡峋?,全面推进落实全市生态环境?;?、中央环境?;ざ讲煺?、污染防治攻坚战等重点任务,积极稳妥办好群众和社会关注的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环境领域违法犯罪的联合打击力度,切实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
(一)市区环境空气质量状况。牡丹江市空气自动监测项目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一氧化碳和臭氧6项,环境空气质量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的二级标准,并按照空气质量指数(AQI)标准评价。一是达标天数状况。市区全年监测天数为366天,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337天,空气质量优良达标天数比例为92.1%。其中优200天,良137天,轻度污染28天,中度污染1天。二是主要污染物浓度状况。市区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年均值,一氧化碳日均值及臭氧日最大8小时平均值均优于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市区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年均值分别为31μg/m3,51μg/m3,9μg/m3,23μg/m3。三是与去年相比状况。2020年优良天数比上年减少了2天,但无重度污染及严重污染天数。细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和二氧化氮年均浓度均呈下降趋势,三项指标分别下降了6.1%、16.4%和4.2%。
(二)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2020年,全市8个国控水污染防治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75%,达到年度考核目标,与2019年同期相比,考核断面水质达标比例相同,达标断面相同。市区两处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水环境质量总体平稳向好。牡丹江三大流域水质质量不断改善,城市建成区消除黑臭水体。一是牡丹江流域及湖泊水质状况。牡丹江流域平均水质为良好且各考核断面水质均无明显变化(海浪、海浪河口内、柴河铁路桥断面)。镜泊湖年均水质良好(果树场、电视塔断面),莲花湖年均水质为轻度污染,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与2019年相比,湖泊水质均无明显变化(三道断面)。二是牡丹江市出、入境水质状况。穆棱河出境(穆棱市入鸡西市)年均水质为轻度污染(碱场桥断面),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绥芬河出境(进入俄罗斯境内)年均水质为良好(三岔口断面),与2019年相比,水质均无明显变化。三是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状况。2020年西水源和铁路水源两处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均符合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要求。与2019年同期相比,水源地水质无变化。
(三)声环境质量状况。一是牡丹江市区区域声环境质量状况。2020年,牡丹江市区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55.7分贝,声环境质量为一般。二是牡丹江市区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状况。2020年,牡丹江市区交通干线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67.6分贝,声环境质量为较好。三是牡丹江市功能区声环境质量状况。2020年,牡丹江市区功能区声环境质量昼间1类功能区噪声等效声级超出国家相应的标准,2、3、4类功能区噪声达到国家相应的标准;夜间1、2类功能区噪声达到国家相应的标准,3、4类功能区噪声等效声级超出国家相应的标准。
(四)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土壤环境质量较为稳定,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100%。
(五)重点污染源状况。2020年,全市共有重点监控污染源31家,其中废水污染源9家(企业污染源2家、污水处理厂7家),废气污染源9家,土壤国家重点监控企业13家。2020年,对9家废气污染源和9家废水污染源进行了2次监测,对13家土壤国家重点监控企业进行了1次监测。监测结果为:废水、废气、土壤污染源达标率为100%。
二、环境?;つ勘旰椭氐愎ぷ魅挝裢瓿汕榭?br> 2020年,我市通过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做到家底、症结、责任、措施“四清”,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放在突出位置、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反馈问题整改等环保工作纳入全市重点工作目标考核体系,把环保督察整改作为全市重要政治任务来抓,坚持标本兼治,抓重点、克难点,扎实推进环境保护目标和重点工作任务完成,真正把环保之责抓在手上、扛在肩上、落在实处,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改善,我市在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中受到国家生态环境部表彰,在2020年开展的“2019年黑龙江省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中我市名列全省优秀行列。
(一)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意见整改落实情况
2020年,我市组织全市力量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注重从市级层面推进部署落实,建立起了高层决策工作机制,成立了整改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专门推进落实督察整改任务,建立了市级领导联系推动工作机制,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以实际行动推动生态环境?;すぷ鞯穆涫担坏痴饕涸鹜径曰繁9ぷ髋敬?1件,全市现场督导检查5次,下发文件15件,上报文件20件,下发督办单20余件、预警函5件,对发现问题的整改进行重点督办。制定了《牡丹江市贯彻落实中央环境?;ざ讲臁盎赝房础奔芭┮蹬┐逦廴疚侍庾ㄏ疃讲旆蠢∫饧姆桨浮?,建立了整改措施清单,围绕“水源地标准化建设”“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自然保护区监管”“林地、湿地和草地?;ぁ薄俺钦蛭鬯卫怼薄芭┐逦鬯卫怼薄芭┐謇卫怼薄靶笄莨娣痘场钡戎氐闳挝瘢涫抵醒牖肪潮;ざ讲臁盎赝房础奔白ㄏ疃讲煲饧模ν平突肪潮;すぷ鹘?。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全市36项中央环保督察整改任务已全部完成,其中2016年中央环保督察整改任务14项,2018年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整改任务12项,2018年农业农村污染问题专项整改任务10项;全市296件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期间转办的信访案件按照信访办理程序已全部完成办理,其中2016年68件,2018年228件。
(二)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落实情况
1.绿色发展体系基本形成。一是强化行业源头管控。严格管控高能耗、低水平建设项目及涉危、涉重和其他重大环境风险项目,推动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能效型”转变。完成东宁经济开发区、阳明经济开发区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自动在线监控装置安装,并对5个工业园区进行定期、不定期环境执法检查。优化生产力布局,淘汰过剩产能,截至目前全市引导退出煤矿企业3个退出产能114万吨/年。组织全市开展严防“地条钢死灰复燃”自查自纠工作,未发现“地条钢死灰复燃”情况。二是全面节约资源能耗。加强对全市建设用地总规模的监管控制,确保不超过目标规模。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确保完成我市用水总量控制目标。强化建筑节能,鼓励新建建筑采用绿色建材,推动新建装配式建筑4.17万平方米、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96万平方米、清洁取暖面积3800万平方米。三是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加大资源和环保科研经费投入,完善环境污染治理政策,加大环??蒲谐晒耐乒懔Χ?。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推进工业能效提升,择优向国家推荐能效“领跑者”、节能机电产品和“能效之星”,争取更多节能技术、产品入选国家推广目录,努力从源头上推动经济实现绿色转型。四是加强环境?;ば逃R咔槠诩淇瓜呱稀?.5”环境日系列宣传活动,微信公众号累计推送宣传文章2760篇(次),微博7100篇(次),环保门户网站稳定联通率达到97.8%,我市生态环境新媒体宣传实现了全省稳居前列、全国“小有名气”。鼓励和引导环保公益组织和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使每个人都成为生态环境?;さ募喽秸摺⑹导吆褪芤嬲?。
2.打赢蓝天保卫战。一是综合整治“散乱污”企业。规范“散乱污”企业38家。8部门联合印发了《牡丹江市集中整治“散乱污”企业专项行动方案》,组织召开专项行动工作会议、成立专项行动领导小组,与县(市)、区签订了责任状,建立了联络员制度,有效推动“散乱污”工作开展。二是治理扬尘面源污染。对已有露天矿山依法开展综合整治、生态修复,对新建露天矿山建设项目严格控制、督导跟踪落实。加强扬尘管控,落实渣土车辆封闭运输、道路清扫保洁机械化作业等多种扬尘管控措施。市区主要路段实现全天候保洁,洒水降尘及时率100%。坚持法治管控、疏堵结合,开展露天烧烤、排放油烟、侵占公共绿地、噪音扰民等群众身边的环境问题综合治理。三是多方面淘汰落后产能。对4家不达标企业搬迁改造,2家燃煤电厂进行超低排治理,目前7个超低排放改造项目均已开工,其中5个项目已竣工。加大燃煤小锅炉淘汰力度,建立详细清单,淘汰县级燃煤设施195台,指导完成海林市雪乡景区散煤治理方案编制。完成8台工业炉窑的综合治理、17台非电力锅炉达标改造工作,完成年度改造任务,全市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以“三重一改”为原则,梳理全市棚户区拆迁改造、集中供热以及老旧管网改造、生物质热电联产等一系列工程减量措施,加快完成我市散煤治理方案的编制??共裼突醭党昱欧抛ㄏ钫涡卸?,已完成路检、入户抽测车辆15368台,超过保有量的50%。完成3179台非道路移动机械登记编码?;平鳬/M站建设,指导企业积极参与M站建设,完成I/M站系统对接工作??骨褰嘣耸湫卸?,进入道路运输市场的车辆达标核查率达到100%,积极推广新能源车辆在公共交通领域应用,2020年市本级新增58台新能源公交车。四是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完成市级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和应急减排清单补充修订工作,推进大气污染源清单编制。严格落实水泥行业错峰生产、供热企业错峰起炉制度。新增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企业66家,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2020年以来我市未发生重污染天气。
3.打赢碧水保卫战。一是加强流域污染治理。实施《重点流域水质量提升计划》,对穆棱河8个断面进行生态考核,510个河湖“四乱”问题全部销号。对我市域内牡丹江、穆棱河和绥芬河流域排污口进行全面排查,对全市国控重点水污染源全面实行了污染物在线监测,定期进行比对核查,加大防治设施运行情况的检查力度,强化流域现场环境执法。二是大力推进镜泊湖治理。建成黑吉界水质自动监测站,系统化研究和推进镜泊湖污染防治工作,制定了年度污染治理计划,调整镜泊湖污染治理领导小组。完成了镜泊湖4个项目的可研报告,镜泊湖湖滨带大型水生植物恢复工程和镜泊湖入湖河流尔站河水质改善及河滨带生态修复工程列入中央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支持范围。三是持续推进水源地规范化管理。整改县级水源地问题29个,“万人千吨”水源地问题14个,我市排查出的水源地问题全面整治完成。每月公布水源水质状况,先后8次分别公开城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状况报告?;平ヒ凰吹氐某鞘杏彼唇ㄉ?,已建成渠首工程和引水管道1.85公里,完成应急水源建设总工程量的60%。四是整治黑臭水体实现“脱黑”。截至2019年底,牡丹江市黑臭水体共有3个(1号泡、2号泡和八达沟),均已采取工程措施完成治理,黑臭水体消除比例100%,同时加强了后期监管,稳固治理效果,严防反弹,顺利完成省生态环境厅和省住建厅对我市黑臭水体专项整治检查,连续5年超额完成总量减排任务。
4.打赢净土保卫战。一是加强耕地土壤分类管理。通过开展全市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工作,最终确认我市优先保护类耕地面积1073.09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99.631%),安全利用类耕地面积39623.33亩(占比0.368%),严格管控类任务面积124.63亩(占比0.001%)。在耕地类别划分的同时完成受污染耕地地块确认,落实6000亩安全利用集中推进区治理任务,建立治理台账,采取结构调整、优化施肥、土壤改良等综合治理措施,实施分类技术指导。二是实施土壤污染管控与修复。完成2个批次129个重点行业企业用地污染地块分布及其环境风险情况调查。建立污染地块联动监管机制,将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管理要求纳入用地规划和供地管理。三是全面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加强危废监督管理工作力度,企业危险废物安全转移率达100%,我市169个加油站涉及685个地下油罐改造全面完成。加强医疗废物等危险废物处置,全市疫情医疗废物处置做到了应收尽收、应处尽处。升级改造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市区新增处置能力24吨/日。2020年疫情期间共处置医疗废物2129.74吨,未形成次生环境污染。四是开展黑土地保护专项行动。通过实施秸秆还田、?;ば愿鳌⑴┮等跣卸?、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推进农业生态建设等措施,全面加大黑土耕地保护力度。初步建立土壤环境监管制度,落实耕地轮休面积4.12万亩;落实完成水稻休耕试点面积1353.03亩。
5.打赢美丽乡村保卫战。一是实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全市887个行政村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全部完成村收集、镇转运、县(市)处理的运转体系建设,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无害化处理率保持在100%,“五有”覆盖率达到100%。指导各县(市)完成《县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编制工作。2020年全市38个饮用水源地村屯生活污水收集治理项目全部完成。二是推进农村厕所改造。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结合实际,严格按照三格式化粪池厕所“八不建”原则,以接入城镇管网、自建管网为主导,以化粪池模式为辅助,以节水水冲、免冲生态模式为补充,累计建设农村室内厕所29976户。三是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2020年全市落实农业“三减”示范基地107万亩,推广测土配方技术面积861万亩,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91%,化肥利用率、农药利用率和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分别为40%、43%、45%,全市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达到70.8%,地膜回收率达到80%。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全市植树造林1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59.1万亩。
6.打好原生态保卫战。一是严格生态环境质量管理。严守生态功能保障红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三大红线,积极开展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编制工作,30余项材料收集工作全部按时限要求完成,为我市的区域空间生态环境评价工作数据材料准备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二是坚决查处破坏生态行为。推进“绿盾”自然?;で喽郊觳樽ㄏ钚卸L?,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细致完成尾矿库风险排查工作,对我市14个尾矿库企业进行安全生产大检查,建立健全尾矿库在线监测系统,保障无溃坝等事故发生。全年未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件或特别重大生态破坏事件。三是加强生态?;ず托薷?。按照国家、省统一部署,开展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对全市的?;さ亟泻喜ⅰ⒊废?、优化。认真落实《黑龙江省水土保持条例》,全市完成15度以上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面积10972.41公顷,占全市应退耕面积的64.31%,退耕面积排名全省第二。
三、存在问题
近年来,虽然我市在生态环境?;ど贤度肓舜罅康娜肆?、物力、财力,实施了多方面的生态环境?;ぶ卫泶胧?,生态环境质量发生根本转变。但是,仍存在部分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
(一)能源结构不合理。我市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清洁能源比例较低,全市能耗较大的企业较多,煤烟型污染特征明显。独特的盆地地貌特征与冬季逆温、平均风速较低等不利的气象因素影响,叠加大气污染致使市区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极易造成采暖期出现不同程度的污染问题。
(二)水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压力仍然较大。尽管“十三五”期间我市全面打响了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流域治水、单元治水、河湖“清四乱”、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等措施,但仍未实现全流域水质达标的目标。
(三)解决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污染需要进一步探索。城乡治理不平衡,偏远农村地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及农村生产废弃物处理滞后,没有完全建立有效的残膜及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体系。受丘陵地貌环境特征影响,个别区域农田水土流失对水生态环境影响和破坏依然较重。
四、2021年工作任务安排和打算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全市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巩固整改成果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按照国家和省安排部署,进一步提高认识,督促推动责任落实,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ぃ裰灿攀?、补足短板,为“十四五”开好头奠定坚实基础,确保全面建设现代化牡丹江开好局、起好步。
(一)进一步推进督察整改和污染防治攻坚任务落实。提高各责任单位的政治站位和责任担当,不断增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紧迫意识,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及时分类、挂图作战,加强指导,时刻绷紧督察整改这根弦,以最坚决的态度、最有力的担当、最务实的作风进一步强化思想意识,压实自身责任,排查环境隐患,细化整改措施推进整改。严防出现“上头热、下面冷”,切实扛起中央环境?;ざ讲煺暮臀廴痉乐喂ゼ嵴饺挝竦恼慰己嗽鹑?。
(二)进一步全面提升水环境质量。推进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健全河湖长制长效工作机制,全面建立河湖“两规两划”,推进水环境分区管控。优化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布局,加快完善污水收集管网体系,提升城乡污水处理能力,实施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分质处理,强化河道入河排污口整治。加强牡丹江、穆棱河、绥芬河等重点流域和镜泊湖、莲花湖、林海水库等水源地污染防治,加快实施建成区“十湖”连通,突出做好冬季水质恶化攻坚战,着力做好穆棱河、绥芬河等河道生态扩容,实施河湖与水系黑臭水体治理工程,提升水环境质量。严格控制地下水利用和“旱改水”工程,开展地下水污染调查,编制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建立河道常态化管养机制,加强水务信息化、智能化、可视化建设,健全河湖实时监测、污水数字管网和污水运行、处理在线监测系统。
(三)进一步巩固“蓝天保卫战”成果。全力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全面加强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持续推进“散乱污”工业企业综合整治,加快火电、化工、造纸、水泥等重点行业脱硫、脱硝、除尘改造,开展散煤污染治理专项行动,全面淘汰各级建成区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深化工业污染治理,持续推进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加大超标处罚和联合惩戒力度。持续实施“气化牡丹江”工程,探索推广电采暖、地源热泵、燃气采暖等区域性、单体式清洁能源供热方式,推进黑龙江东启电采暖所年产10万片环保节能电散热片等重点项目建设。鼓励发展绿色交通,实施柴油货车污染治理行动,加快淘汰老旧车辆,强化移动源污染防治,完成划定非道路移动机械低排放控制区,推进排放不达标工程机械、港作机械清洁化改造和淘汰。加强秸秆禁烧管控,提高责任意识,加大巡查力度,做好宣传工作,确保秸秆禁烧工作落到实处,做到“全域、全时段、全面禁烧”,完成“不着一把火、不冒一处烟、不黑一块地”,实现全区域“零火点”的总目标。
(四)进一步加强黑土地?;ぁH娼⑼寥阑肪臣喙苤贫?,健全土壤环境监测网络及相应数据库,完善土壤污染预警响应机制。加强土壤污染防治队伍机构建设,配全人员、仪器设备等工作要件。大力实施黑土地地力提升工程,开展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加强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引导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推广标准化机械作业、测土配方施肥、种植绿肥、水肥一体化、深松整地、秸秆还田等技术,建立?;ば愿魇凳┬Чて诩嗖饣?。推进重点地区污染场地和土壤修复,在爱民区、阳明区等土壤污染风险重点管控区,围绕城市周边、重污染工矿企业、集中治污设施周边等实施污染场地土壤治理修复。在宁安市、林口县、穆棱市等产粮大县,围绕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开展污染农田土壤修复与综合治理试点示范。
(五)进一步健全完善长效机制。健全完善生态环境动态监测、分析研判、考核通报制度。切实增强保护生态环境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组织全市各相关部门、各县(市)区对各自负责的行业、区域生态环境工作全面进行梳理和自查,凝心聚力,形成治理的强大合力。对各项资料进行汇总和建档,全力做好长效机制的健全与完善。
特此报告。


                        牡丹江市人民政府    
                        2021年4月29日






























牡丹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4月29日印发

相关附件:

相关文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智能问答机器人
×
客户端
手机版
牡丹江政务